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金派)项目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金派)项目保护
一、艺术剧院基本情况
镇江市艺术剧院于1996年9月,经镇江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市歌舞团、话剧团、京剧团、扬剧团、文艺学校“四团一校”合并而成,是国家A类和镇江地区唯一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拥有先进的舞台设备和高水准的演职员队伍,目前设有戏剧队、乐队、声乐队、舞蹈队、舞美中心等,全院在岗人员137名,中、高级艺术职称的专业人士占70%以上。
市艺术剧院作为一个综合性艺术院团,以扬剧、话剧、舞剧、音乐剧和综艺歌舞为主要演出样式,拥有正规的演出剧场、先进的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和高水准的演职员队伍,具有良好的创作策划能力,声乐、舞蹈各具风采,器乐、戏曲独具特色,舞美设计、舞台制作技能较为突出。
多年来,市艺术剧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始终以创作舞台精品和拓展演艺市场为中心,在精品生产、人才培养、参加重大文艺赛事和对内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情况
扬剧,俗称“扬州戏”。作为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她经过历代艺人实践和创造交流,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财富,并形成了融表演、唱腔、舞台语言等独具特色的风格,长期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扬剧的唱腔曲调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传统保留剧目有300多个。2006年5月20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剧的经典曲目有《十二寡妇征西》、《珍珠塔》、《洪宣娇》、《纣王与妲己》、《碧血扬州》、《梁祝哀史》、《八姐打店》、《皮匠挂帅》、《秦香莲》、《海公大红袍》等剧目。扬剧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四百多个,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其中,50年代的《百岁挂帅》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纪录片,60年代的《夺印》(《恩仇记》)被几十个兄弟剧种剧团移植上演。《鸿雁传书》是扬剧著名演员高秀英以唱工擅长主演的单折戏,曾被灌制成唱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另外,新编传统戏《包公自责》演出后也颇得好评,为外省的剧种所移植。还有80年代的《皮九辣子》、90年代的《巡按还乡》等也都是轰动全国戏曲界的优秀剧目。 镇江有着深厚的扬剧底蕴,扬剧演艺基础扎实。如1952年,金运贵组建镇江市金星扬剧团,代表作有:《挑女婿》、《解粮官》、《借子》、《真假崔三》等。金派艺术成就在于声腔的创新,它打破了传统戏剧唱词“三三四”和“二二三”格局,运用堆字的延长方法,使之“像说话一样唱歌”。金派念白还将中州韵、湖广音和普通话融于其中,改掉了扬州方言中不好听的字,增强了对观众的感染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姚恭林系金派嫡系传人,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他的表演发展了金派扬剧,被称为“金派姚腔”。塑造了方卿、许仙、卖油郎、张生、孔繁森等古今人物。表演潇洒脱俗,扮相俊逸,在江、浙、沪、皖有较大的戏迷群落。由上海唱片公司、江苏音像等出版社制《姚恭林唱腔集锦》、《西厢记》、《红楼梦》、《卖油郎》、《方卿羞姑》等盒式录音带.唱片.影像制品等40余盘(片)及姚恭林舞台生涯四十周年VCD光盘系列:《姚恭林唱腔集锦》、《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珍珠塔》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做法
镇江市艺术剧院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确保保护工作有力,切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金派)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1、镇江市艺术剧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采取了保护、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通过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传授技艺的方式,加强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口相传,后继有人。
2、对挖掘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属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濒危消亡剧目,我们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录音、剧本、曲谱、剧照等实物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保护。截至目前,我们已收集相关资料三百余件。
3、近年来,在镇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镇江市文广新局、镇江市文广集团的关心帮助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为传承人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以交流的形式,每年开展扬剧惠民演出,并多次参加“扬州春晚”演出,总计演出近150场。艺术剧院创新扬剧文化,开展扬剧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举办了“金声姚韵”——姚恭林先生从艺50周年戏曲作品专场演出,创作了大型扬剧现代戏《小花旦当官》。
四、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现状
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即扬剧(金派)表演艺术家姚恭林,他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系扬剧(金派)嫡系传人,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他的表演发展了扬剧(金派),被称为“金派姚腔”。本市现有其正式徒弟2人,分别为周秋生、刘文,均为中级职称专业 演员,经其指点过的演员数以百计,遍布江淮地区,不少仍在我院各演出部门就职。其孙女姚宇轩作为扬剧(金派)的传承人将赴扬州艺术学校专业学习扬剧。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费紧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由于经费紧张,导致剧目创作的滞后,使图像、声音等有形的资料少。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是扬剧(金派)唱腔、伴奏音乐过于老化,基本属于90年代初期的录音,急需要重新录制保护。
条件保障:
1、艺术剧院作为镇江唯一的国家A类文艺团体,除具有阵容整齐、设备精良的专业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支运作高效、极富创意、具备产业经营能力的优秀团队。历年来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成效,足以证明它的发展势头与能力。相信在这样一种资源优势的环境中,能够为扬剧文化的发展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2、镇江市艺术艺术剧院的上级单位镇江文广产业集团旗下拥有电台、电视台等媒体,通过各媒体的宣传,对扬剧非遗传承和发展能起到舆论助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