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歌仔册中的白蛇故事

发布时间:2016-11-10 浏览数:1655

一、前言

一個城市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的建築有多麼宏偉,人民有多麼富裕;而是看他有沒有感人的故事。鎮江市位於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曾經是江蘇省的省會。但是今天人民印象中最深刻的或許不是這些,因為他還有一座金山寺,有個法海禪師,曾經與許宣、白珍娘留下盪氣迴腸、驚天動地的故事。

去年,西湖的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相信「人文西湖」在評比過程中所發揮的效力,較諸「山水西湖」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其中與白蛇故事有關的西湖雷峰塔與鎮江金山寺更是功不可沒。

本文就是在白蛇傳文化的大背景下擬探討她流播到海外—臺灣的情形,並以臺灣歌仔冊中的白蛇傳故事為研究對象。採用的是文本比較分析的方法,特別是利用台大圖書館「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中的『歌仔冊』資料,以及筆者所藏《雷峰塔》十集本歌仔冊,與粗具雛形的話本小說〈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成熟後的方成培《雷峰塔》傳奇作比較,以探討其異同與價值。

二、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的體制與分類

臺灣閩南語歌仔冊上承敦煌變文,下繼宋、元講唱文學,是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學。今將其體制與內容分別說明於下:

(一)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的體制

所謂「講唱文學」又叫「說唱文學」,它是一種既說且唱,用來演述故事的文學。說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韻文,因而形成韻文、散文交相使用的結構。它的結構,不外乎韻散重疊、韻散相成、韻散相生等三種方式。現存最早的說唱文學「唐代變文」,就是如此。

說唱文學,依其韻文之不同,可分成詩讚和樂曲兩個系統,前者如唐變文、宋陶真、元明詞話、清彈詞、鼓詞等;後者如宋鼓子詞、覆賺、金元諸宮調、清牌子曲、群曲等[1][1]。就說唱文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最早時它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與說唱音樂相結合,形成一門綜合藝術;甚至可以說:說唱文學是這門說唱藝術發展而成的民間文學。

在臺灣的說唱文學就是閩南語歌仔。黃得時依歌謠體制,將閩南語歌謠分為七字仔跟雜念仔兩類[2][2]。而演述故事的長篇歌謠是以七字仔反覆重疊,通稱「歌仔」,簡稱「歌」,又叫「唱本」[3][3];表演時叫「唸歌」。所謂「唸」,是指接近語言聲調的「說」;而「歌」,自然是指唱的部分。所以「唸歌」,其實就是「半說半唱」、「說中帶唱,唱中帶說」,有時卻像「似說似唱」的說唱形式,因為它的唱詞都是七字句,所以又叫「七字歌仔」;又因它如古詩之「七絕」,四句相連,所以又叫「四句聯」。

七字歌仔,又叫「白字歌仔」。由於它是用漳泉俗語土腔編成,所以白字特別多,嘉義玉珍書局漢書部印行歌仔冊後都附有啟事說:

本部發行新舊歌冊, 向以漳泉俗語土腔編成白話,故重韻;以白字居多,俾得人人見之能曉,一誦而韻聯,……

既是白字,則重韻而捨義,須以漳泉方音讀之。所以,這類唱本在漳泉以外地區發行時,為使閱者了解,往往列有白字表,如上海開文書局發行歌冊後白字表如下:

「加己」作「自己」講 「代志」作「世事」講

「賣」字作「不」字講 「歸大辟」即「大多數」

「哉」字作「知」字講 「不通」作「不可」講

此外,七字歌仔又有相褒歌、山歌、採茶歌等名稱[4][4]。所謂「相褒歌」,是指男女對答而歌; 而「山歌」、「採茶歌」則是茶山採茶時所唱,這些都以抒情為主。

從上述閩南歌仔的異名,大致可以看出閩南歌仔的輪廓,它是中國眾多說唱曲藝中的一支,而它所留下的說唱腳本──歌仔簿(或叫歌仔冊),自然也是說唱文學,所以連橫《臺灣語典》稱之為彈詞,而郭立誠則說「這些(歌仔)唱本上承敦煌變文,下繼宋、元講唱文學」[5][5],但是有幾點必須加以說明:

1、今所見歌仔簿(冊),說的部分全被省略,只保留唱段,由目前藝人實際演唱情形可知,說的部分是由藝人依當時狀況或增或減,自由發揮。

2、就現存歌仔簿的韻文大多七字句, 藝人用的樂器是月琴、大廣(筒)弦、二胡來看,閩南歌仔應屬南方彈詞系統,同為詩讚系說唱文學。但就說唱藝人實際說唱的情形來看,他們在每一個段子中都會選用好幾個曲調,或就本身習慣曲調唱,或就故事情節發展選取曲調,雖然不出江湖調、七字調、都馬調、陰調等歌仔調,但部分藝人也喜歡加入當時流行的民歌小調如恆春調、臺東調等,或歌仔戲曲調,甚至也有代言體的趨向[6][6],由此看來,又像詩讚系與樂曲系兼用,與寶卷、部分吳音彈詞相類似。

3、說唱文學應以敘事為主[7][7],講故事,重情節。但也有側重抒情的。在閩南語歌仔中,這種非故事性的勸善教化與抒情曲子,數量不少。尤其勸善教化類歌仔,其性質與吟唱曲調,與故事性的歌仔簡直無法分開,所以也是「歌仔」研究的範圍。

(二)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的分類

歌仔冊的研究,近來有蓬勃發展的趨勢,這固然是臺灣文學系所成立[8][8],民間文學受到學術界重視的結果;而文化資產,特別是無形文化資產的立法,將傳統藝術列入其中,並積極進行調查與保存[9][9],間接地促成了研究的風潮,是以民間藝人的訪談,文本的蒐集逐年展開,臺灣歌仔冊的資料也就更加豐富。

根據現存的歌仔冊,就其內容歷來學者如:臧汀生[10][10]、簡上仁[11][11]、陳兆南[12][12]、張炫文[13][13]、莊汕[14][14]諸先生各有不同的分類,筆者於1999年綜合諸家分類,細分為以下十類[15][15]:

1、改編台灣歷史與民間故事類:如鄭成功開台灣、楊本縣過台灣、台灣朱一貴歌、台灣陳辦歌、台灣民主國歌、周成過台灣、蘭陽風雨情、林投姐、廖添丁歌、白賊七、桃花過渡等歌。

2、改編中國歷史與民間故事類:如開天闢地歌、孝子大舜歌、李世民遊地府、孔子小兒答、孟姜女送寒衣、梁山伯與祝英台歌、烏白蛇歌、目蓮救母、孟麗君、呂蒙正彩樓配、福建手環記等。

3、改編各種小說、戲曲類:如三國歌、薛仁貴征東、石平貴王寶釧、三娘汲水白兔記、陳三五娘、金姑看羊、玉堂春、哪吒鬧東海歌、孫悟空大鬥天宮、包公審郭槐等。

4、改編當時該地社會新聞類:如八七水災歌、基隆七號房慘案、台南運河奇案、高雄苓雅寮大火、二林奇案、青竹絲奇案、乞食開藝旦、中部大震災新歌等。

5、勸善教化類:如人生必讀書歌、天堂地獄歌、勸化唸佛經歌、曾二娘燒好香、玄天上帝修行歌等。

6、移風易俗,禁戒煙賭嫖類:如勸戒賭博歌,拔皎歌、烟花女修善歌、修成正果歌、先歡後苦歌、自新改毒歌等。

7、敘情歌類:如茶園相褒歌,問路相褒歌、農場相褒歌、十二更鼓歌等。

8、趣味歌類:如戶神(蒼蠅)蚊子大戰歌、百菓大戰新歌、百草對答、鼠貓相告歌、吃圓仔歌等。

9、事物歌類:如地名歌、產物歌。

10、其他:如荒江女俠歌。

從以上十類觀之,臺灣歌仔冊的內容不但有故事,有知識,還有新聞,甚至武俠等,可謂包羅萬象。所以,郭立誠先生說它是臺灣俗文學的寶藏。

三、台灣閩南語歌仔冊中的白蛇故事

(一)有關白蛇故事的台灣歌仔冊版本

目前所見有關白蛇故事的台灣歌仔冊共有六個版本:

歌名 出版所 版本別 出版年 收藏者
1.雷峰塔
(八集本)
竹林書局 鉛印 1953 史語所[16][16]、台大圖書館[17][17]、陳兆南等
2.雷峰塔
(十集本)
竹林書局 鉛印 ? 曾子良
3.烏白蛇借傘歌(上冊)
烏白蛇放水歌(下冊)
會文堂 鉛印 1927 史語所、台大圖書館、施博爾[18][18]等
4.烏白蛇放水歌(下冊) 黃塗活版所 鉛印 大正14年
(1925)
台大圖書館、施博爾
5.雷峰塔法海禪師收白蛇 艋舺梁松林編作 鉛印 ? 台大圖書館
6.最新烏白蛇放水歌 上海開文印刷 鉛印 192? 台大圖書館

按:以上六種版本中

1、第1竹林書局八集本與第2竹林書局十集本,內容幾乎相同;只是十集本從八集本(各集名稱為(1)白蛇西湖遇許仙。(2)許漢文杭州充軍。(3)白珍娘偷丹救夫。(4)許仙第二次充軍。(5)徐乾想思愛白氏。(6)白珍娘水淹金山寺。(7)法海禪師收白蛇。(8)許夢蛟回鄉祭塔)中多列「白蛇遁法偷庫銀贈金錢助許仙」與「許夢蛟出世」兩集。

2、第4黃塗活版所出版的《烏白蛇放水歌》,與第3會文堂本《烏白蛇放水歌》內容相同,只有少許文字不同而已。

3、第5艋舺梁松林編作的《雷峰塔法海禪師收白蛇》與第1竹林版《雷峰塔》(八集本)中的第7集相同

4、至於第6上海開文書局印刷的《最新烏白蛇放水歌》,內頁呈現的卻是《黃忠審蛇歌》,也就是《最新謀害親夫—青竹絲奇案》,應屬張冠李戴,裝訂錯誤所致。

所以,真正與白蛇故事有關的歌仔冊,應該只有會文堂本與竹林書局本兩種,其版式如附錄。

(二)歌仔冊中白蛇故事的內容

由上節有關白蛇故事之台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版本比較,可以看出會文堂本與竹林書局本最具代表性,其中會文堂本上冊201葩,下冊196葩,共1488句,10416字;竹林書局本第1~4集各64葩,第5~9集各58葩,第10集63葩,十集共計609葩,2436句,17052字。

今以竹林書局本《雷峰塔》為主,細述其內容,並與(1)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19][19]、(2) 方成培《雷峰塔》傳奇[20][20]、(3)廈門會文堂《烏白蛇》做比較,列表於後[21][21]:

 竹林版《雷峰塔》內容與其他版本之比較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內容大要 方成培本《雷峰塔》傳奇目錄 廈門會文堂〈烏白蛇〉與竹林版內容不同處 竹林版《雷峰塔》歌仔冊(十集本)詳細內容
宋紹興年間,邵太尉府管錢糧者李仁有妻弟許宣,清明赴寺,遇雨趁舟歸。白娘子與婢青青搭船,因相識。  
1.開宗
首敘西湖景色,並敘白蛇妖孽下凡了卻宿緣,雷峰塔鎮妖佛恩超渡等千古佳話
2.付缽
釋迦佛付缽法海,委其收妖
3.出山
白雲仙姑下凡
4.上塚
5.收青
 
烏白蛇借傘
(上本)
 
 願蓋於雷峰塔下十八年
第一集 白蛇西湖遇許仙歌
1.浙江杭州錢塘縣民許宣,字漢文,父母早亡,由其姊許僑容、姊夫李公甫撫養,十五歲時至王明所開藥店當學徒。
2.四川清風洞有一白蛇精,修行1800年,下凡至杭州看風景,遇玄天上帝。白蛇藉口欲至南海請教佛祖何時可脫凡胎,上帝要白蛇立誓始肯放行;白蛇立誓如亂凡塵,願被蓋於雷峰塔。
3.白蛇至杭州,於仇王府收青蛇為嫺,共遊西湖。
4.許宣清明上墳祭拜父母後,於西湖遇白氏娘嫺,彼此驚豔,且互相愛慕。
 
宣借傘與之,己則冒雨回。明日午後,宣以討傘為名,往箭橋訪白娘子;次日又往,白氏因自薦願為其妻,並贈銀一錠五十兩。  
6.舟遇
7.訂盟
 【8.避吳】
李仁甫遣許宣逃往蘇州,介紹其友王敬溪協助
 【9.設邸】
 10.獲贓
姊夫李仁甫
縣令李本誠
 
白氏之父為白英
 
龍銀二錠
第二集 白氏贈金錢助許仙歌
1.許宣將傘借白氏,隔日至白氏住所取傘;小青知許宣未娶,乃從中撮合,唯許宣家貧,不敢應允。
2.白氏告以父親曾任邊關總制,家有餘財,故贈銀二封,要許宣備妥聘禮到白家提親。
3.許宣返家後將白銀二封交給姊姊,並請姊姊籌備婚禮,為其主婚。
4.姊夫李公甫見妻所持二封元寶上有錢塘字號,知是府庫被竊元寶,立即稟告縣爺劉水波。
5.在知縣、姊夫與李升勸諭下,許宣招罪,並說明原委。
 
1.李仁見銀,知為邵太尉失竊物,乃出首。臨安府尹派差人提許宣,又往提白娘子及青青,均遁去,僅留銀四十九錠,均邵物,無缺。
2.宣被判遣戍蘇州。李薦赴王主人家中。
3.白、青尋至蘇州,成婚。
11.遠訪
12.開行
【13.夜話】
【14.贈符】
【15.逐道】
遇父親朋友陳自由收許宣為夥計
 
小青到各家戶水缸放毒氣
第三集 許漢文蘇州充軍歌
1.衙役依許宣所述至白氏住所,唯許氏預知有難,早已逃去,只查獲元寶18封。
2.許宣受累認罪,發配蘇州充軍。
3.王明員外趕至,寫信交許宣轉送在蘇州亦開藥店之吳仁傑幫助,吳仁傑做擔保,救出許宣。
4.白氏到蘇州尋許宣,許宣怪白氏陷害,並罵其為妖精,將斷絕情緣;幸吳員外勸解,助其完婚,並給白銀百兩開設保安堂藥店。
5.起初保安堂無人光顧,小青乃放毒散瘟,白氏則授許宣祖傳秘方,解毒治瘟。
 
宣遊承天寺,終南山道士贈符,不驗。白赴寺將道士懸在空中,道士羞慚而遁。 16.端陽
17.求草
18.療驚
多「許宣至仙祖廟,六一道人與符三張,不驗,道士被吊半空中,受盡羞辱。」 第四集 白珍娘偷丹救夫歌
1.保安堂因而生意興隆。時值五月端陽,許宣備妥酒菜欲與白氏同歡。白氏明知不可飲雄黃酒,但顧及夫妻情份,乃飲之。
2.許宣見白氏醉,出外觀看龍舟,返回住所驚見蚊帳內白蛇,昏死在地。
3.白氏變為人身後,謀救其夫,先至瑤池擬盜仙丹,聖母本欲斬之,幸觀音求情,並指示往南極取仙草。
4.許宣被救還魂,怪罪娘嫺為妖精。白氏預先以手巾化蛇,斬蛇誑許宣,化解一場誤會。
5.蘇州知府請許宣至府醫治夫人孕症,高明醫術轟動全蘇州,引起其他醫生嫉妒,共謀陷害之。
 
1.宣欲觀浴佛,白飾以頭巾及扇墜,詎知此乃周將仕典庫中物,因為公人所捕。李又為之出脫,因再戍鎮江。李復為介李克用生藥鋪。
2.宣在鎮江藥鋪中,甚精細,趙、張二主管嫉之。
【19.虎阜】
虎丘山花開,許宣往遊,白氏竊取蕭太師八寶明珠巾予戴之。
20.審配
王敬溪送銀,並介紹給鎮江友人何員外
烏白蛇放水歌
(下本)
 
欲祝藥王壽誕
第五集 許仙第二次充軍
1.蘇州醫生劉鳳告訴許宣,須以古物祝賀三皇,否則不得在蘇州行醫。
2.白氏請小青至梁王府盜取孔雀、麒麟等寶物,許宣將白氏提供之寶物擺到三皇廟內,眾醫驚訝。
3.梁王府派人四處尋找失竊寶物,許宣因而被捕。幸好縣爺知許宣無辜,且念其醫治夫人之恩,免其一死,遂二度充軍鎮江。
4.吳仁傑員外於許宣發配前趕到,寫信要許宣到鎮江時交富戶徐乾;徐乾拯救許宣。
 
1.白又蹤至,宣乃遷出與白同居。
2.白往謁李之內眷,李驚其美,於己之壽誕日,邀白來。白登東,李於門縫張之,見白蛇,乃昏倒。
21.再訪
許宣投靠何員外,白氏又追至,許拒見,經何員外勸解,言歸和好。
22.樓誘
 
 
藥店名:『保和堂』
 
留詩一首,隱身而去!
第六集 徐乾想思愛白氏歌
1.白氏至鎮江尋夫,行前女扮男裝,託言為許宣朋友,代送金銀給李公甫。
2.白氏娘嫺至鎮江,又開設保安堂藥店。適許宣病熱,徐乾差老奴至保安堂買藥粉醫好許宣。
3.許宣得知鎮江有保安堂,且主人為二位女性,心生疑竇,乃至保安堂探查,復見白氏。而徐乾見白氏貌美,朝思暮想,得了相思病,群醫束手無策。
4.徐乾妻查得真相,請婢秋蘭邀白氏至府賞牡丹,設計讓白氏上樓與徐乾相會。
5.徐乾求歡,白氏念徐乾救夫之恩,佯允之,實則化蛇驚嚇,且留字條說明後離去。
 
1.宣自開藥鋪,和尚募緣,宣捨降香。
2.宣赴金山寺,法海追之。白、青以舟來接宣,法海叱之,青、白翻舟,入水而去。
23化香
法海下山點化許宣,向許宣募化檀香,約許宣至金山寺。
24.謁禪
許宣至寺,謁見法海,白氏佈陣準備與法海鬥法。
25.水鬥
 
水淹鎮江,死亡十萬四千人。 第七集 白珍娘水淹金山寺歌
1.白氏返回保安堂後,假裝頭痛欲睡;許宣則與徐乾相約四處遊歷。
2.一日,徐乾邀許宣遊金山寺,卜問前程。法海禪師告訴許宣白氏是妖精,曾偷庫銀害他被充軍,又強灌雄黃酒、偷梁王府寶物害他充軍鎮江。並勸許宣離開白珍娘;許宣從之,獨自留在金山寺出家。
3.白氏到金山寺,一再哀求法海放其丈夫,未獲答應,激怒小青以火龍攻之,小青大敗;白氏與法海鬥法,終因禪師法力高強,但念白氏有孕,文曲星君未出世,有魁星救助,因而作罷。
4.白氏不甘,請四海龍王引波浪淹金山寺;法海早有預防,以禪杖衝破水路,鎮江百姓大受劫難。
5.法海請許宣到西湖靈隱寺避難,並請擔任主持之師弟照顧。
 
1.宣遇赦回杭,白、青又來,宣求離,白恐嚇之。
2.至白馬廟請戴先生捉蛇,無功而返。
 
26.斷橋 
27.腹婚
28.重謁
法海付缽,囑許宣收妖;許宣不忍,法海決定自行收妖。
未有「指腹為婚」情節
 
生子名夢交
第八集 文曲星君許夢蛟出世歌
1.許宣欲往杭州,在斷橋遇見白珍娘。白氏勸許宣勿輕信他人言語,許宣則勸白氏勿再糾纏。最後白氏以腹中胎兒,說動許宣回心轉意。
2.白氏與許宣回到鎮江保安堂後,屋舍已被大水沖倒,乃回杭州。李公甫以先前許宣托人交付之銀兩還許宣重開藥店。
3.許宣與姊僑容相約,無論珍娘生男或生女,互結姻親。許宣以玉手環為信物,僑容亦以金簪一枝回報。
4.白氏因水淹金山寺,傷及鎮江無辜縣民,擔心其罪難逃。一日見蜈蚣暴死於地,知大難已至。幸佛祖救之,收除陸乙真人及其門徒。
5.白珍娘生子名夢蛟,僑容亦生女。夢蛟滿月時,法海帶禪杖,持金缽欲收白蛇,許宣求請,法海以白氏曾向玄天上帝立誓,未允其請。
 
宣赴淨慈寺訪法海求救,未遇,欲投河自盡,適法海來,抱持之,與之缽。
宣持缽罩白頂,白為所收,青青亦現形為青魚。法海置二物於盂內,鎮於雷峰塔下,並留偈云:「西湖水乾,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29.煉塔
法海以缽收白蛇,鎮壓雷峰塔底
30.歸真
眾神奉佛令,同往接引法海與許宣。
【31.塔敘】
黑風仙晤白雲仙姑於雷峰塔。
七歲知情
 
狀元到金山寺拜見法師,因見父親
第九集 法海禪師收白蛇歌
1.白氏被金缽覆蓋,知災難難逃,哀求無用,乃請李公甫撫養其兒,以傳後嗣,並求小青回清風洞繼續修行。
2.法海再取金缽一面,將白蛇合缽其中,置雷峰塔內。
3.許宣將夢蛟托李公甫後,至靈隱寺出家。夢蛟八歲時染病,人譏其母為妖精,僑容乃趁機告知原委,並勸其勤苦讀書,將來功成名就以救其母。
4.佛祖醫好夢蛟病後,夢蛟苦讀,果然高中狀元;乃表奏天子准其回鄉祭祖。天子封白氏為節義天仙夫人。
5.狀元到金山寺,與許宣父子相認。狀元勸父親回家,許宣則要狀元往雷峰塔救白氏。
 
  32.祭塔
白娘子之子許士麟中狀元,奏請拆塔救母,聖主未允,僅命其祭塔。母子相見哀慟至極,並咒法海之無情,白氏則望其子勿學其父之薄倖。
33.捷婚
34.佛圓
白氏被鎮壓30年後,天帝感其子之至誠;且白氏雖為蛇身,久持操節,乃加赦免。青兒明主婢之誼,亦赦之。法海許宣皆覆旨,雷峰塔故事因而流傳千古。
多「烏蛇向壁三百年,後來珍娘來渡伊」情節 第十集 許夢蛟回鄉祭祖完婚歌
1.許宣禁不起眾人苦勸,終與狀元回家。
2.李公甫新起宅第迎接狀元,並大排酒筵,宴請賓客。
3.隔日,夢蛟備禮祭祖後,再去西湖祭塔。哭聲感動天地,法海見狀元領有聖旨,且白氏災難期滿,乃以禪杖敲塔,白蛇從縫中出,化為人形,母子相擁而泣。
4.法海度白氏與許宣上仙界,夢蛟不捨,哀慟不已。
5.李公甫勸新科狀元回家,擇定8月15日許李完婚。狀元上朝,兩姓同住。
 
      編者於最後說:
「我塊編歌照古書。狀元歲食卜歸百,二个子兒傳兩家;這部就是雷峰塔,外號叫做烏白蛇。這部卜看真希罕,恰早流傳在世間;古書號做白蛇傳,看了就袂帶抄煩。」
 

以上就歌仔冊文本內容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竹林本《雷峰塔》白蛇故事大部分傳承了方成培的《雷峰塔》傳奇,只是將「贈符」、「逐道」改為放毒散瘟,「虎阜」改為須廟上擺古物祝賀三皇,並加入臺灣地區民間信仰的玄天上帝與瑤池金母傳統。此外,坊間出版的錄音帶如:

(1)白蛇傳(三卷)黃秋田自彈自唱 麗聲出版

(2)白蛇傳(二卷)徐風順編 邱鳳英主唱 環球出版

(3)許夢蛟拜塔(二張)黃秋田自彈自唱 麗聲出版

這些錄音帶的情節大致與竹林本《雷峰塔》內容相同,但各有省略。

四、臺灣歌仔冊的內容特色

(一)白蛇有情有義,夢蛟孝心感人,激發了善良的人性

臺灣歌仔冊中的白蛇幻化為人後,變成美麗的小娘子,她為了助夫教子,嚐盡千辛萬苦,但毫不後悔,其至情至性,令人動容。

首先,她明知不可飲用雄黃酒,但顧及夫妻情份,甘冒風險;在許宣被嚇昏時,她不惜冒犯天條,盜取仙草;在許宣被發配充軍後,不辭千里尋夫;在徐乾夫妻設計欲圖染指時,雖念及徐乾救夫之恩,但仍以貞節自持……以上,所看到的是白娘子對許宣的情義,可謂九死而無悔。觀其斷橋相會,哀求許宣返家時說的「每次為着官人恁,不愿失節甲他人」[22][22];以及到金山寺向法海求情時說:

哀求佛爺恰赦免 我無害着伊許仙

小畜不敢相瞞騙 結為夫妻是前緣

 孳畜汝有省本等 哀求是塊加無榮

趕緊囘洞去修行 貧道佛藤無諒情

白氏目屎汁汁滴 佛爺汝着恰慈悲

等我孩兒那出世 囘洞修行野袂遲

無想這位省所在 共天借胆即敢來

貧僧想卜開殺戒 念汝身中有懷胎[23][23]

我們所看到的白珍娘,簡直是位溫柔而勇敢的女子,早已忘記她是蛇精幻化。至於許夢蛟祭塔時,

狀元誥勅讀緊緊 萬歲有封我母親

受開即久以經尽 封汝節義太夫人

狀元勅語讀了後 赶緊對塔就闔頭

則時放聲塊大哭 不孝汝子許夢蛟

哭甲目啁卜出血 母親這欸兮受開

親隨護兵塊伊跪 許仙倚瓦做一堆[24][24]

見到變為人身的珍娘時,夢蛟赶緊,

夢蛟看見赶緊緊 大聲啼哭叫母親

令日即甲母見面 双手抱瓦汝子身

双脚跪落塗脚兜 仆在母親肩甲頭

恨我簡兮即不孝 無彩生我許夢蛟

無通致蔭汝富貴 乎母塔內塊受開

母親着听子兮嘴 諒早甲我通囘歸[25][25]

父母被法海引渡仙班後,

狀元囘府就赶緊 共因父母粧金身

早暗參拜在後面 不時思念因双親

夢蛟真正有孝順 心心念念父母恩

期限強強到時拵 這層親事袂完婚[26][26]

其孝心出於至誠,無人不受感動。凡此,皆出於人性之自然,無怪乎大家要對法海給予強烈的譴責。可見臺灣歌仔冊中的白蛇故事,充分顯露了人性的光輝。

(二)透過白蛇故事歌仔冊的流傳,保存了許多方言與俗語

臺灣閩南語「歌仔」是以漳、泉俗語土腔編成白話,所以保存了許多方言與俗語。今翻開竹林書局本《雷峰塔》,這種情形可謂俯拾皆是,如:

1、專因大姊塊養飼→音 iong2 chi7,扶養

2、卜學生理甲藥材→音 sing1 li2,生意

3、亂做崁在雷峰塔→音 kham3,蓋

4、年久月深無拼斷→音 ni5 ku2 gueh8 chim1,很久;音 piann3 tng7,打掃

5、二亇得確是娘嫺→音 tik4 khak4,一定;音 nioo5 kan2,主人與女婢

6、看著美貌亇查某→音 ca1 boo2,女孩

7、看人專用駛目尾→音 sai2 bak8 bue2,用眼角,如同「送秋波」

8、可惜甲伊野生份→音 chem1 hun7,陌生

9、代工開船問卜行→音 tai7 kong1,舵公,即船長

10、許仙看見就知影→音 cai1 iann2,知道

11、後日即閣來(辶日)迌→音 chit4 tho5,遊玩[27][27]

這種利用擬音字或新造字來填補方言記載所欠缺的字或語彙,無疑將提供方言研究的重要資料。吳守禮教授說:

早期閩南系臺灣方言資料的蒐集工作,初時只知「歌仔冊」是主要的目標。後來才感覺到:隨著時代的推移——臺灣經歷過清朝二百多年,日據五十年,中華民國亦將進五十年——,漢文、日文、中文交替滲透,潛移默化,民間通俗讀物的歌仔冊自是有所反映,顯然已經形成一個時代的方言資料了。[28][28]

由此可見,白蛇故事歌仔冊在語言學、尤其是方言的研究上有很大的價值。

(三)沿襲白蛇故事母題,傳承中華文化

郭立城認為臺灣歌仔冊是臺灣俗文學的寶藏,因為它上承敦煌變文,下繼宋元明講唱文學,和廣東木魚書一樣,都屬於華南區俗文學系統。觀其體制與內容(如第二章),不難印證郭先生的話。

本文第二章中,歌仔冊的內容雖分十大類,但第二類的「改編中國歷史與民間故事類」與第三類「改編各種小說、戲曲類」所佔比率最高;而且在改編的過程中,大抵都維持原來的故事架構。以白蛇故事來說,無論是會文堂本或竹林書局本,故事重要關目都沿襲了中土的話本與戲曲,這顯現的正是臺灣、閩南與中原文化的一致性。換句話說,唐山過臺灣,閩南的漳泉移民不但帶來了家鄉的民俗,也帶來了家鄉的故事,歌仔冊所傳載的白蛇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就文學母題的流播而言,它傳承了中華文化。

五、結語

明華園於2010年在上海演出「超炫白蛇傳」:同年,更至鎮江,破天荒地引長江水水漫金山寺,造成轟動。其劇情介紹說:

許仙和白素真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在逼真壯觀的豪華布景、機關道具及音響燈光烘托下,更加感人肺腑;尤其最後的高潮戲「水漫金山」時,白素真和青蛇冉冉騰空,在壯麗水霧襯托下,彷彿乘風踏浪,如真似幻,觀眾莫不為這齣愛情故事一掬同情之淚!也讓這部戲贏得觀眾口中「一輩子至少要親身體驗一次」的近代佳作。

明華園謂這齣歌仔戲,取材自民間白蛇經典傳說。雖未說明根據的是哪一種版本,但從其劇情看來,強調的是許仙與白素貞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利用機關道具及音響燈光的烘托,目的就是要強調白珍娘對抗法海,以示她營救丈夫的決心,應與《雷峰塔》歌仔冊白蛇故事的內容大致相同。看了這一幕感人肺腑的場景,觀眾能不一掬同情之淚!

明華園把白蛇故事推向世界舞台,這是臺灣藝術創新的表現;對「文化西湖」,以至於「文化鎮江」,無異再放異彩,必然留給世人畢生難忘的回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