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走向 ——镇江地区扬剧“金派”艺术保护调研

发布时间:2016-11-09 浏览数:1492

扬剧原名“淮扬戏”,是以流传于扬、镇两地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曲种类,随着这一戏曲的发展,在前人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等艺术家为代表的艺术流派。镇江作为扬剧的发源地之一,以其独有的“金派”艺术而在戏曲舞台展现着长久的活力,并伴随着扬剧艺术的发展而凝聚了深厚的传承力量。

镇江的扬剧“金派”艺术唱腔独特、表演细腻,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迎来其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演员众多、演出频繁,同时创作了结合时代背景的新戏曲,在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随着时代变迁,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曾经辉煌的“金派”扬剧却面临着演出减少、演员流失、传承困难的问题,其生存危机逐步浮现。为此,笔者通过对镇江“金派”扬剧的实地调查,逐步形成了该调查报告,以供读者参考。

一、“金派”扬剧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扬剧原名“维扬文戏”,是以流传于镇江、扬州等地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并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剧种。据载,其演出形式至迟在清代中叶便已初具雏形,其后“维扬文戏”便一直在逐步吸收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扬剧”诞生于民国时期,是流行于上海一带的,由来自镇江、扬州两地的“小开口”、“大开口”演出形式合流形成的新剧种。“小开口”是在民国初期由镇江的臧雪梅、方少卿等人将花鼓戏大量吸收、融合清曲曲牌、曲目,形成的新“花鼓戏”。新“花鼓戏”以丝竹乐器伴奏,唱腔婉转细腻,颇受当地群众喜欢。其后,随着演出的发展,镇江的“小开口”艺人开始进入上海登台演唱,在上海的演出机会,使得来自扬州的“大开口”艺人与镇江的“小开口”艺人同台日益增多,二者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合流,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同样流行于上海的京剧艺术的化妆、行头等内容。合流后的新戏剧被定名为“维扬戏”。

新中国成立后,维扬戏被政府正式定名为“扬剧”,这时的扬剧已经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有了极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在之后扬剧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个流派,其中较著名的就有金(运贵)派、高(秀英)派和华(素琴)派等。江苏省内各个剧团也愈发蓬勃发展了起来,其中省扬剧团、镇江扬剧团以及扬州扬剧团在扬剧界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镇江扬剧团的代表人物金运贵先生因其“金派”唱腔独树一帜,影响广泛,曾先后得到梅兰芳、田汉等艺术大师的称赞,称其可自成一派,“金派”唱腔遂成为扬剧的一个主要艺术流派,为丰富和发展扬剧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55年后,为丰富镇江扬剧的“金派”唱腔风格,镇江扬剧团以张欣木先生为代表的剧团音乐工作者小组,专门记录整理学唱传统曲调。使【软平】、【叠落】、【璃调】、【南调】、【波洋】“五大宫曲”及其它一些曲调得以保存,期间张欣木先生创立新腔【蝙蝠调】,经过整理也与“五大宫曲”共同展现在扬剧艺术的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镇江与南京、扬州共同造就了扬剧史上的繁盛局面。

二、镇江扬剧艺术的传承人

扬剧在被艺人们俗称为“银码头”的镇江找到了适宜的土壤,而以金运贵、筱荣贵等老一辈扬剧艺术家为代表的“金派”艺术则是建立在镇江戏曲艺术上的一种集体特色。老艺人们留下了他们对艺术的认知和思考,也让一批批徒弟在这里扎根、成长,一代代撒播下传承的种子,扬剧艺术的传承在镇江得到不断发展。目前,镇江扬剧“金派”艺术传承团队中,有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也有获得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家,更有着年轻的学员。他们共同构成了扬剧“金派”艺术的根本。

现年78岁的国家一级演员,镇江扬剧表演老艺术家筱荣贵老师出生于上海,她自小在父亲教导下学习清曲,之后转唱扬剧,在扬剧演唱上有着极为扎实的基础。筱荣贵老师“以字行腔”的唱腔是一种独特的演唱技法,在充分运用“小腔”、“柔腔”的过程中能产生特殊的韵味,使得语调起转间的演唱风格富于多变,长期的舞台生涯也使筱荣贵在表演技巧上极为纯熟,在剧团里她与被称为扬剧“梅兰芳“的金运贵先生长期合作登台,二人配合默契,演出相得益彰,全面展现了“金派”扬剧的艺术魅力。         

国家一级演员,镇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恭林老师14岁时便开始学习扬剧,毕业于镇江市扬剧训练班,是已故扬剧金派创始人的关门弟子。在镇江扬剧团集体培养下,姚恭林后又在金运贵先生唱腔精华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演唱条件加以创新,形成“金派姚腔”风格,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金派唱腔艺术。在江、浙、沪、皖很有影响,有扬剧金派“第一小生”之美誉。其代表作有:《西厢记》、《红楼梦》、《卖油郎》、《方卿羞姑》、《挑女婿》等,曾荣获88年上海扬剧广播电视大奖赛“白玉兰金奖”,并荣获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省优秀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姚恭林老师退休后依旧继续进行扬剧的传承工作,目前在镇江市文化馆和润州区文化馆设立了两个扬剧班,每周两天进行教学活动。

国家一级演员,镇江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桂芬老师,自进入镇江扬剧学馆便一直在金运贵先生的指导下学习扬剧金派剧目,在扬剧团的40年间通过不断磨练自己的“金派”艺术表演,学习筱荣贵的旦角表演特色,逐步继承了筱荣贵老师的艺术特点,并先后主演过《白蛇传》、《情网血》、《红色家谱》、《杨开慧》四十多个传统、现代剧目,在广大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省市乃至华东地区各类大赛近二十个奖项。金桂芬老师退休后应邀加盟康盛剧社,并在该剧社被评为扬剧传承点和扬剧(金派)艺术培训中心后,长期开展扬剧的传承人培训工作。

三、镇江扬剧艺术的保护团队

在扬剧传承人努力传承的时候,扬剧“金派”艺术的相关传承团体及组织也克服着客观条件的局限,在其艰难的发展之路上开荆劈棘,努力做好相关传承工作,镇江扬剧艺术的保护团队包括了艺术剧院、康盛剧社、乡镇文化站等在内的各类文艺团体。

镇江市艺术剧院是镇江扬剧“金派”艺术的保护责任单位,艺术剧院现有的戏剧队,其成员多为原扬剧团、越剧团的部分中青年演员,目前仍能保证每年夏季在金山湖演艺广场举办戏曲专场演出。剧院常年聘请老一辈的扬剧艺术家在剧院进行扬剧指导、排练精品剧目。近年来,艺术剧院先后举办了金运贵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和姚恭林先生从艺50周年戏曲专场晚会。

目前艺术剧院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人,共同负责扬剧“金派”艺术的保护工作。努力培养了一批杨剧中青年艺术骨干,如:李政成、吴德才、缪勇、刘文、周秋生等。剧院在培养专业演员的同时,也定期为民间剧社广大戏迷授课、排练、指导。

康盛剧社是由吕国泰先生成立的民间戏剧文化社团,是镇江扬剧“金派”艺术传承点,剧社成立于2004年,先后被市文化局和市文联定为扬剧传承点和扬剧“金派”艺术培训中心,在剧社金桂芬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培训,一些中青年演员排演的扬剧脱颖而出。康盛剧社长期进行扬剧创新,创作和排演了一批以《兄妹打靶》、《胖大嫂探亲》、《新村官的蓝图》、《袁樵摆渡》等为代表的精品小扬剧,深受社会好评。

镇江金韵扬剧研究中心是扬剧“金派”艺术的自发性民间传承组织,成立于2008年,由镇江扬剧团原乐队主胡张学义老师注资成立,以公益性演出为主。该中心现有演员12名、乐队人员10人,目前主要活动地点在文化馆。金韵扬剧研究中心,对扬剧“金派”艺术的演出配乐有着较好的传承。

镇江市蒋乔文化站活动着一批扬剧的业余爱好者,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在30岁,大部分爱好者已届50,平均文化程度为高中,他们每周定期组织爱好者排演扬剧传统剧目,但无专业扬剧演员和教师。扬剧在蒋乔地区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以活跃乡村文化气氛为目的,文化站定期组织社区扬剧表演。蒋乔文化站在乡镇的演出活动,对镇江“金派”扬剧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略显疲态的镇江扬剧“金派”艺术

2008年扬剧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江的“金派”艺术作为扬剧的重要流派也得到了应有的保护,但随着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其传承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1、就镇江目前扬剧的传承单位和相关保护组织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保护手段不足、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扬剧的保护过程中无论是现有人员的培养,还是新人才的引进,其资金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当前传承单位和民间自发保护组织均存在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自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有心无力的情况。

2、镇江作为扬剧三鼎足的重要流派——“金派”的传承地,随着原扬剧表演者年龄逐步老化,传承能力下降,导致新演员的培养缺乏,使得现有的扬剧表演团队在演出能力上受到了诸多限制,在扬剧大型代表性剧目难以排练的情况下,折子戏成了演出团队排演重点。

3、扬剧艺术是一门舞台表演的艺术,无论是演出还是培养都离不开舞台的这一展示平台,但目前镇江各地区无论是原有的剧院还是戏台,现在均为少见或是不再使用,这就导致了扬剧传承单位缺失了砥砺年轻传承人表演能力的有效平台。没有了在舞台上历练、打磨的过程,在传承过程中能否保留原汁原味的“金派”韵味,便成了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4、扬剧“金派”艺术作为镇江地方戏,建国后曾一度迎来蓬勃发展的好时机,期间新作品被不断推上舞台,社会传习氛围也较为浓郁。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剧团的解散,扬剧艺术的相关创作人员愈发缺乏,新剧目诞生也逐步减少,社会上对于镇江扬剧“金派”艺术的保护意识愈发减弱。

五、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日趋多元化,我们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也面临更多的困难。针对镇江扬剧“金派”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适当增加经费,对培养扬剧传承人、稳定艺术团队以及为新剧目开发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和帮助,力求从创作、培养到演出的整条线上进行扶助,最终要能形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在招收人才进行扬剧学习方面,建议传承单位与学校保持联系,发掘戏曲苗子,如:在小学建立“金派”扬剧班,由扬剧专业演员进行指导教学。鼓励学生学习地方戏曲,学校定期招收学生,提供学习补助,同时针对具有戏剧天赋的学生、社会人员建立“扬剧(金)派艺术传习所”进行培养,建立、健全社会培养制度,避免出现人才断档。

3、在扬剧“金派”艺术的宣传方面,有必要做好老艺术家的音配像工作,做好传统扬剧的保存,为扬剧的教学提供电子教材。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优势,在节目播放中适当增加戏曲栏目,宣传地方戏曲。另外镇江的各扬剧艺术保护团队要专注培养优秀演员,积极参与各类戏曲比赛,从而起到宣传推广我市扬剧“金派”艺术的作用。

4、扬剧的传承应当注重理论研究,充分运用艺术理论来指导扬剧今后的保护与发展道路。通过讲座、演讲以及汇报演出等各种形式充分挖掘扬剧艺术的理论内涵,并以此为契机向社会充分展现扬剧的艺术魅力,深化群众对扬剧艺术的了解。

六、结语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且常盛不衰。在镇江,扬剧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戏曲艺术,是有着深刻文化内涵和社会基础的。“金派”艺术作为扬剧的重要流派,她有着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表演韵味,这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协助做好年轻传承人的系统培养,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使扬剧“金派”这一地方戏曲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