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刻瓷


刻瓷源于18世纪, 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以刻刀在优质白胎成品瓷釉面上进行书画雕刻,强调以刀代笔,并运用刀与瓷接触的自然胀裂的物理特征,达到手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字画的神形,又强调了刀与瓷的“金石味”,使刀痕与精美的瓷器产生强烈比照。
作品在画面设计上,根据器皿的造型特点做到布局合理,在创作中注意点、线、面的运用;在艺术风格上遵循粗中有细,粗细结合的原则。
色彩以油彩、丙烯颜料、瓷釉粉彩颜料等层层设色,色彩宜简不宜繁。着色方法主要有泼墨法、胀裂设色法、磨擦设色法和混合设色法等。雕刻工具为钻石刀、合金钢凿和小锤;刻制手法有尖锥刻、扁刀刻、线刻、混合雕刻等。
刻瓷的材料需选用景德镇生产的优质高白釉美术瓷,表面光洁度好、无砂眼,胎体厚薄均匀,透明度好,瓷质细腻,有较高的透明度。画稿要根据器皿的造型设计,讲究水墨韵味,突出立体效果。由于该工艺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所以需要创作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
2006年12月,“镇江刻瓷”被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