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清明节习俗

发布时间:2022-04-03 浏览数:261

        “清明”既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公历)前后,天朗气清、春暖花开,形成以祭祖扫墓、踏青郊游两大文化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镇江,作为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存续着诸多传统清明习俗。

祭祖扫墓

        扫墓习俗,古已有之,见于典籍,可达周代。镇江人历来重视清明上坟,家人相约携带祭扫物品前往先人坟墓祭拜,清理墓周围的杂草树藤,更换坟帽,最后大家一一绕墓辞行。近些年,随着公墓与“文明祭拜”的推行,进献鲜花逐渐取代香烛纸钱寄托哀思。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云祭扫、代人祭扫等形式也继续传承着缅怀先人的精神。

郊游踏青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草长莺飞,正是自然界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的时刻,镇江民间清明踏青的习惯由来已久。《至顺镇江志》载清明郊游习俗:“清明之日,四野如市。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儿舞女,遍满庭台。抵暮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肥、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脯,谓之门外土仪。”民众在踏青过程中,还会开展放风筝、植树、挖野菜等活动。

寒食

        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两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跟随晋文公流亡的臣子介子推。当日,家家户户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喝凉水,谓之寒食。当前,青团、馓子等传统寒食已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与习俗中。镇江民间就有老话说“清明不吃脐子馓子,阎王老爷要打板子。”这里指的就是“麻油馓子”与具有镇江地域特色的茶食“京江脐”。

黄明节登圌山

        黄明节,在清明节后一天,是镇江新区圌山周边大港、大路、姚桥、谏壁等一带的传统节日。黄明节来源说法有二,一为“亡命日”说,一为“望绵山,怀念介子推”说。届时,四乡八镇的民众前往圌山登山踏青,拜塔望江。如今,“黄明节”已成为镇江新区特有的民俗节日,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明文化旅游节每年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数万人,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春日旅游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