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啷当


啷当源于丹阳,流布在丹阳、金坛地区。明清两代,丹阳民间有“六书”、“抬阁”、“三跳”、“舞狮”、“涛赞”、“秧歌”、“送麒麟”、“唱春”、“荡湖船”等演艺之风,这给啷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啷当”调起源于南宋时期,到清嘉庆年间有瞽目院授瞽词,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瞽词艺人流向江浙一带,后定居丹阳。
丹阳方言很有特色,东南西北各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四门八腔”。定居丹阳的艺人们沿丹阳城门卖唱,几经演变,直接促进了用丹阳民歌旋律为结构的啷当的诞生。
啷当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单口、对口、群口、走唱、坐唱。其中又以单口坐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唱腔统称“啷当调”。板式发展成“呤板”、“正板”、“行板”、“数板”、“急板”、“凳板”、“叫板”等唱腔系列。每种板式有固定的竹板竹鼓敲击“板头”导入唱腔。演唱者按曲目内容和表演需要确定板式,曲目内容为戏曲故事和民间传奇,但不说唱史书。
2009年6月,“丹阳啷当”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