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戏珠

发布时间:2021-09-09 浏览数:600

“二龙戏珠”源于清康熙六年的句容市三阳地村,为节庆庙会时表演的民间舞蹈。它“珠引龙舞,云随龙翻,龙云穿插,二龙戏珠”为主要内容。其架上能缀满蜡烛,任意游动翻滚,烛火始终向上,尤其在黑夜表演,如闪电,俗称“火龙”,堪称一绝。同时由于表演时两条龙多半在表演者的下部摆出阵势,故称为“低架龙”,又名“滚地龙”。

“二龙戏珠”的每条龙身长19米,10人一条龙,共20人舞动表演。一人持龙珠领珠,另有数十人举旗打伞、敲打锣鼓、表演云片。队形主要有龙筐、二龙吐水、龙井、上水波形、下水波形、二龙戏珠、龙穿梅花、螺蛳单结顶、龙戏尾、龙戏情、八瓣花等。

出行时,锣鼓开道,龙旗龙伞,浩浩荡荡。在热烈锣鼓声中,两条巨龙高跃如龙腾九霄,低游似蛟龙翻海,或依偎交缠,或分飞云天,在翻、滚、转、穿、跳、跃间,完成十余个套路及数十种队形;其间还穿插了10至20名姑娘的云片表演,衬托了巨龙的矫健身躯,场面壮观。

2007年,“二龙戏珠”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