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戏考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又名《许仙与白娘子》。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是在古代的杭州、镇江、苏州河传说中的峨眉仙境、昆仑仙境。美丽的传说犹如一幅美丽的长廊画卷,既紧紧相连,又互相独立。《白蛇传》的有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各种文化思潮对中国社会底层的影响和渗透,是一幅百看不厌的中国古代风情画。
一、《白蛇传》故事的形成与演变
《白蛇传》故事的雏形成于南宋,甚至更早一些时间。明代冯梦龙著《警世通言》中就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以及明代陈六龙编著的《雷峰塔传奇》,到了清代,故事则相对成熟完整,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传说与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蛇身女妖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与蛇精交合,这大概就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
我市文化学者王骧先生把“白蛇传”传说中的人蛇结合(白娘子与许仙)与人蛇斗争(白娘子与法海)两大主题溯源到了上古的图腾崇拜,以期从发生学上解决白蛇传传说的起源问题。他认为《白蛇传》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古代神话的传统,沉淀着古代民俗信仰和图腾崇拜的痕迹。由魏晋志怪小说中异物化美女迷惑男子的简单传闻,发展为铺叙有致的唐传奇《白蛇记》,进一步再同宋代盛传的杭州雷峰塔镇怪和镇江僧龙斗法等地方风物传说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今天《白蛇传》故事的基本轮廓。
在中国唐代就有蛇化为人形与人发生关系的传奇故事,《太平广记》中的文言小说《李妻》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不过早期的白蛇形像是丑陋的,往往是蛇变成美丽的女子,诱惑男人,然后吸干人血。这些形象的深层意义是说女人是祸水,从某个角度讲,这样的描述是为封建社会的说教张目。
到了南宋,开始出现了蛇精与人结婚的故事,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就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就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颇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义妖传》,以及黄图珌的《雷峰塔传奇》和玉山主人的《雷峰塔传奇》中,“白蛇”已经开始有点“人性化”,虽然形象还是不太好,但人的一面已经得到了肯定,是一个美丑结合的人物。
至清代中叶,经过陈嘉言父女的改进和戏剧家方成培加入《端阳》、《求草》、《断桥》等段落后,成为新版的《雷峰塔传奇》。“白蛇”成为勇敢、善良的化身,这个从丑到美的转变过程,是原来人们对蛇自然属性的恐惧和封建社会对女人看法的改变和进步,人们从此开始同情这么一位感情专一,美丽善良的蛇仙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故事中的小青在原来故事中不是由青蛇精变成的,而是青鱼所变。这在南宋的话本《双鱼扇坠》和明代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頷峰塔》里有明确的描写。而许仙的名字最初是许宣,后来才变为许仙的。
因此,从这个故事的发展形成的脉络看,《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早期话本与印度的神话揉合而成的传说。从这个描述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教传说和封建礼教的影子。
二、《白蛇传》的戏剧变迁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仅以口头传播,后来才出现了评话,时隔不久,这个被改造过的白蛇故事便引起戏曲作家的注意和浓烈的兴趣。
最早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是明代戏曲家陈六龙,他是冯梦龙同时代人,剧名叫《雷峰记》,可惜这个文本早已流失不传,我们无法窥其原貌。
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可能是最早形成文字的戏曲唱本,共三十二折,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其情节与冯梦龙的传奇小说完全一样,并没有“产子”的“祭塔”的情节。据说这出戏上演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以致“盛行吴越。直达燕赵”。
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剧本和本曲谱均已不全),这个广为流传的本子开始有了“白蛇”产子的情节。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剧作家方成培又改写四卷三十四折的《雷峰塔》,这是诸种本子中最完整、最优秀的《雷峰塔》剧作,有清代版本流传至今。
《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框架大体完成。据传,该剧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着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
方氏的《雷峰塔》对冯梦龙的“白蛇”故事作了许多丰富和修改,主题思想也由原来的“警世”观升华到对爱情的歌颂和肯定。在其中几个关键情节上做了修改。
1、在白蛇娘娘与许宣相识的处理上,冯梦龙版本中,是因许宣贪色招妖,这无疑损害了白娘子的形象。方成培则改为蛇仙白云仙姑在峨嵋山修炼,忽动红尘之念,来到临安府,它阅尽世俗之人,皆凡夫俗子,惟有船上一位青年许宣,风流俊雅,道骨非凡,遂有意托付终身。于是用法术下了一场雨,使自己闯入了许宣的生活,结为夫妇。
2、增加了白云仙姑怀孕、生子及端阳现形的情节。
3、丰富了上金山、斗法海的情节。
4、全剧结局有所发展。白云仙姑被压塔下,许宣被韦驮接引升天。又过了十六年,他们的儿子许土麟中状元,奉旨返乡祭母,佛怜其一片孝心,特赐他母子见面,又过了若干年,佛认为白云仙姑灾限已满,放她出塔,由天女接引她和青蛇一并升天。
方成培的“白蛇传”舞台戏已经去除了妖气,成功塑造了一位勇敢地追求幸福、心地善良、甘愿为他人牺牲的美丽女性。可以说方成培的改编,对《白蛇传》主题人性的最后升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方成培的《雷峰塔》问世后,立即成为戏剧舞台的热门剧目,当时昆曲的许多剧团即争先排演。由于该剧在舞台上频繁演出,加速了白蛇故事的传播,使它很快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
到了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专门迷惑男人的蛇妖而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从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与昆曲杂糅的,但还是以昆曲为主。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叫《双蛇斗》,是用京剧、昆曲同台合演的“风搅雪”演法。青雄白雌。青蛇要与白蛇成婚,白蛇不允,双蛇斗法,最后白蛇战胜青蛇,青蛇甘愿化为侍女,姐妹相称,而后下山。该剧是清末名演员余玉琴(饰白蛇)、李顺德(饰青蛇)的拿手好戏。戏中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技艺,还置有砌末,并配火彩,此剧今已失传。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的有关“白蛇传”的早期剧本,可能就是上海书店复印出版的《戏考大全》了,这是在收集整理民国初年(1915年)创刊的《戏考》的基础上,1989年11月由上海书店复印出版发行,估计发行量非常有限(没有查到该书的发行数),这套《戏考大全》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主要供戏剧研究者参考使用。
该书共分五卷,有关“白蛇传”故事的剧目也仅有四部,分别为《白状元祭塔》、《白蛇传》、《双断桥》、《水漫金山寺》。为了更好的研究,我不妨将有关论述摘抄如下:
“有清一代,汇刻戏曲之风衰落了。这与舞台上出现的新形势有很大的关系。传奇的创作渐呈颓势,地方戏的繁荣取代了昆曲一枝独秀的局面。新涌现的大量剧目都缺少了文字记录,特别是由民间艺人保留下来或新创作的剧目,绝少得到刊行流布的机会,有的只是老伶工口耳相传的脚本,今天也大都散逸了。偶然发现旧时梨园手抄剧本,数量也很少,即使有人想加以汇编也无从着手。这种情况直到民国初年才有所改变。”
“戏曲与通俗文学的关系一直是十分紧密的。封建社会不入文艺之林的小调、唱本,一直是一种流传极广但不受士大夫重视的品种。它们大抵以粗陋的雕版、戋戋的篇幅、草率的印刷、低廉的定价出现在市场上,成为广大市民阶层的读物。但也最易毁失,难以保存。”
《戏考》是民国初年创刊的,第一册是“民国四年十月版”,
《白状元祭塔》,(见《戏考大全》第1卷)“许仙之妻白氏,系蛇妖化身,金山住持法海,与有嫌隙,用合钵镇压之,而建塔其上。后白氏所生之子士林,以第一人及第,衣锦还乡,就塔前祭之,白氏出见大哭,历诉往事,痛恨许仙薄倖,法海狠毒不已,士林虽鸟哺情深,莫能救也,叹惜愤恨而归。此剧事实荒唐,听者付之一笑可也。”该剧很短,剧中人物仅有许士林和白娘子,还有一个塔神,在一旁串戏,并无复杂的剧情。
《双断桥》(见《戏考大全》第2卷)“双断桥,亦即昆剧中之断桥相会也,在水漫之后,产子合钵之前,原本义妖小说白蛇传中之事实,固人人皆知者,其大略为白氏既在金山下,被法海用天兵杀败,大受惩創,偕小青逃归西湖,一路自怨自艾,而中心恋恋,仍惦念许仙官,不能一刻忘情,百结柔肠,哀伤欲绝,其一片真诚恳挚之情,真足以反衬许仙之薄倖无心肝也,行经断桥,忽然腹痛欲裂,寸步不能行,盖以心中忧郁万分,已惊动天元,胎震震然欲分娩矣,适许仙袖法海金钵至,小青见之,怒甚,欲挥剑斩之,赖白再三劝阻得免。白乃且泣且诉,历诉许之不义,仍令偕归,小青在侧,按剑怒目,不平实甚焉。”
“此时,白氏的一段唱工,须唱得哀怨动听,如猿啼巫峡,鹤唳缑山,方为合作。”
《白蛇传》一名《盗仙草》又名《雄黄阵》(见《戏考大全》第3卷)“白蛇传三字,本是总名,凡水漫金山、断桥、产子、合钵等戏,均可名为白蛇传。”
“又按此剧前后各场,唱做各异,须文武兼擅之且演之,方佳,否则均须双演矣。”
此话很有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演员不能文武兼备的话,那只好由两个人演一个角色了。这种说法很像外国一些舞台剧中的情况,即一个重要角色分别由两个演员来扮演,一个是歌者,一个是舞者;歌者表达内心,舞者表达外在的形体动作,相得益彰。前几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排演的音乐剧《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就是由两个女演员来扮演的,一位是歌者,一位是舞者。此举被认为是导演艺术手段的创新。
《水漫金山寺》(见《戏考大全》第5卷)“是剧由白蛇传排出,纯用吹腔,颇得昆曲之胎息,京津间已风行一时。”
上述这些戏有一个共同点,即人物设置非常简单,剧情也不复杂,仅是《白蛇传》全本中的一折。比较适应民间剧团的演出需要。同时我们又看到,这些戏尽管很短,但非常注重演员的唱工,唱词通俗易懂,生动传神。
不妨摘录几段如下:
“听说是小孩儿前来祭奠,不由我一阵阵泪洒胸前,我这里向前来用目观看,又只见小姣儿倒在塔前。”——《白状元祭塔》
“断桥亭把官人怀中抱搂,似你这无义人何处收留,自从你金山寺降香去后,老和尚他把你锁在后楼,奴愁你茶和饭不随你口,那一夜不等你鼓打更楼,合青儿到金山山门等候,那法海与为妻做下了对头,他举来了天兵将与妻争斗。”——《双断桥》
“堪笑你秃厮无道,向吾行舌鼓唇摇,却便似口悬河泛滥云霄,因此上赶灵山到灵台牙敲,一任你活如来将他扳倒。”——《水漫金山寺》
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重新编写了十六场的《白蛇传》,1947年改编时原名《金钵记》,解放后又进行了修改,正式定名为《白蛇传》。其故事情节与方成培的《雷峰塔》基本相符,但与方成培的《雷锋塔》相比,显得简练、干净和口语化,而且是按现代舞台结构要求安排剧情的。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毁塔、白、许团圆止,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改编时,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后面舍去许仕林祭塔的《雷峰塔》。戏中的白蛇精名叫白素贞,许宣改为许仙,青儿改为小青。
在人物塑造上,田汉的《白蛇传》本与方成培的《雷锋塔》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许仙的形象塑造上,过去的许仙是个负心男子,而田汉笔下的许仙,是一位有情有意的丈夫,他得知妻子是妖所变,虽也有过动摇,但当看到白素贞为自己吃尽千辛万苦,内心十分歉疚,发出了“你纵然是异类我也心不变”的心声。这样一改,不但许仙令人有了好感,也更加衬托出白素贞的可爱。许仙最后斥责法海说:“吃人的是法海不是妻房”,表示“任你罩下黄金钵,夫妻的情爱永不磨。”
田汉的《白蛇传》在戏剧舞台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是“白蛇传”传说在中国戏剧舞台上不断演变、完善过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对以后艺术舞台上演绎《白蛇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戏剧舞台上的各剧种的《白蛇传》,几乎都是以田汉改编的京剧《白蛇传》为故事底本的,并成为本剧种的保留剧目。
京剧《白蛇传》是半个世纪以来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文武开打、唱做并重,是京剧《白蛇传》最重要特色。编剧是田汉;导演则经过诸多名家之手,有李紫贵、郑亦秋、张宝彝、王雁等人,都赋与不同手法,艺术风格各有千秋。再加上前辈老艺术家王瑶卿先生精心设计的唱腔,则更显这部经典剧目顽强的生命力。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都在这出《白蛇传》里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看不同演员演唱这同一剧目,给人留下的感觉却是迥然不同。
京剧《白蛇传》的基本情节是:峨眉山白蛇思凡,变成美丽的少女白素贞来到西湖,与许仙相识,并由小青撮合,结为夫妇,后转至镇江行医,生活美满。金山寺和尚法海识出白素贞系白蛇所变,便暗中挑拨作祟,执意拆散这对恩爱夫妻。白素贞为救许仙,盗仙草,水漫金山,与法海斗法,历尽艰难。许仙终于体会到白娘子一片真情,夫妻相会于断桥。
京剧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该剧,除荀慧生以“白娘子”演过全剧外,其他三位都不演全剧。
梅兰芳以昆曲演《金山寺》和《断桥》两折。他先在北京向乔蕙兰、陈德霖等戏曲界老先生学习,迁居上海后,又向昆曲前辈丁兰荪学身段,与俞振飞等研究唱腔,经过梅兰芳在唱腔、身段、化装等各方面注入许多新的因素,使之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
尚小云以《雷峰塔》为重点,大段“反二黄”唱腔,优美动听,情感动人;程砚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断桥》。
张君秋将《金山寺》、《断桥》、《雷峰塔》连演,亦成为张派常演剧目之一。张派传人赵秀君曾改编演出。
全本《白蛇传》,有不少著名的旦角都曾演过。1936年,北平《立言报》主持选举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当选后曾在长安戏院合演一场《四白蛇传》(毛的“游湖”、“结亲”、“酒变”,宋的“盗银”、“盗草”、“水斗”,李的“断桥”,张的“祭塔”)。
三、《白蛇传》在当今艺术舞台上
《白蛇传》在艺术舞台上可谓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说,中国的所有剧种都排演过《白蛇传》,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也足见其影响之广之大,其艺术感染力之深。
要说艺术舞台上的《白蛇传》,首推当然是京剧。
解放后改编的《白蛇传》,由中国戏校的刘秀荣、谢锐青首演,后又有杜近芳、赵燕侠的演出本。“白蛇”的一片深情,浓郁感人。
《断桥》中“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的唱段,最为脍炙人口。
不妨将这段唱词抄录如下:
小青妹你且慢举龙泉宝剑,叫官人莫要怕细听我言,素贞我本不是凡间女,妻原是峨眉山一蛇仙,都只为思凡把山下,与青妹来到西湖边,红楼匹配春无限,我助你镇江买药学前贤,端阳酒后你命悬一线,我为你仙山盗草受尽颠连,谁知你病好把良心变,你不该随法海上了金山,妻盼你回家你不见,哪一夜不等你到五更天,可怜我枕上泪珠儿都湿遍,可怜我鸳鸯梦醒只把愁添,寻你来到金山寺院,只为夫妻再团圆,若非青儿她拼死战,我腹中胎儿难保全,莫怪青儿她变了脸,谁是谁非你问苍天。
《合钵》中白素贞的一段唱更是凄美动人。
亲儿的脸,吻儿的腮,点点泪珠洒下来。都只为你父心摇摆,妝台不傍他傍莲台。断桥亭重相爱,患难中生下你这小乖乖。先只说苦尽甘来风波不再,扶养娇儿无病无灾。娘为你缝做的衣裳装满一小柜,春夏秋冬细剪裁。娘也曾为你把鞋袜准备,从一岁到十岁做了一堆,是穿也穿不过来。又谁知还是这个贼法海,苦苦地害我夫妻母子两分开。说什么佛门是慈悲一派,全不念你这满月的小婴孩,一旦离娘怎安排?再亲亲儿的脸,再吻吻儿的腮,母子的相聚就是这一回,再叫儿吃一口离娘的奶,把为娘的苦处记心怀。长大了把娘的冤仇解,娇儿啊,别叫娘在雷锋塔下永沉埋。
“许仙”由李少春、叶盛兰轮演,李少春还创造了大嗓“许仙”的唱法,别具一番韵味。赵燕侠的“白蛇”柔婉多情,细腻传神。在感情奔放的《合钵》一场,田汉专门为赵燕侠写了一段〔徽调三眼〕的唱词,由名琴师李慕良按赵的风格制谱,唱词平易近人,充满生活气息,与赵的抒情唱法相得益彰。
1961年夏,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李炳淑、华文漪、杨春霞等,以京昆同台的形式上演了全本《白蛇传》。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戏曲电影《白蛇传》,由著名京剧演员李炳淑主演,导演为傅超武。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特技和实景镜头,在全国上映后轰动异常,总观众达到了7亿人次。
其中《水漫金山》一场中白娘子、小青与法海的一段对唱十分精彩:
白素贞:释门中积善根功德无量,对众生应同怀慈心柔肠,可怜我七月胎就要生养,恳求你发慈悲还我许郎。
法 海:叫孽蓄休得要痴心妄想,见许仙除非是倒流长江。
小 青:速放出许官人万事不讲,偿若是再迟延水淹经堂。
法 海:岂不知老僧有青龙禅杖,决不容二蛇妖妄逞刁强。
白素贞:老禅师纵有那青龙禅杖,敌不过宇宙间情理昭彰。
白素贞唱的柔中有刚,步步紧逼,荡气回肠,是一位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女性。
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李胜素、魏海敏、刁丽、陈淑芳等都曾演出此剧全本,《断桥》一折更为众多演员所常演。
张火丁,中国京剧院著名演员,程派青衣,由她主演的全本《白蛇传》,迷倒一大批京剧迷。不妨将部分唱词摘抄如下:
白素珍:
小娇儿忽一笑三春花韵,见儿笑更令我断肠绕心,禁不住泪满腮把儿亲吻,酸辛泪苦又咸浸润儿唇,实指望与你父期颐相庆,熟料想阴风暗起破安宁,贼法海害为娘人情味尽,欺微弱竟乘儿初渡临盆,见娇儿目炯炯睫不眨来,甜甜蜜蜜望娘亲,望得我五内如焚怨气干天,雷锋塔怎禁得百世修来白素贞。
你忍心将我伤,端阳佳节劝雄黄,你忍心将我诓,才对双星盟誓愿,又随法海赴掸堂,你忍心叫我断肠,平日的恩情且不讲,不念我腹中怀有小儿郎。你忍心见我败亡,可怜我与神将刀对枪,只杀得云愁雾散波翻浪滚连天响,你袖手旁观在山岗,手摸胸膛你想一想,你有何面目来见妻房。
2001年12月,在第三届中国京剧节期间,天津青年京剧团在南京上演了《金断雷》,即《金山寺》、《断桥》、《雷锋塔》。张君秋先生曾将三折戏连缀为一台晚会演出,简称《金断雷》,目前的演出本是2001年8月根据张氏演出本修订,是一台精心打磨的传统重点剧目。
著名张派青衣赵秀君扮演白素贞,她的演唱甜美,身段漂亮,《金山寺》中的开打身手不凡,《断桥》中的演唱以情带声,颇具光彩,《雷峰塔》中的大段反二黄唱腔更见功力。康健、闫巍饰演的许仙、小青在演唱上也有精彩之处,唱、念、做、打都很到位。《金断雷》既保留了传统京剧中的精华,又有创新之处,唱词更具文学性,剧情调度合理、音乐流畅好听。老戏新演,演出了京剧艺术的活力。
1992年,江苏省京剧团以锡剧演出本为据,改编演出了京剧《青蛇传》,并于随后在上海舞台上亮相,也颇引起震动。
2006年12月,在江苏省京剧院举办的“江苏京剧周”上,经过创新、改良的传统经典京剧《白蛇传》与广大观众见面,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梅派新一代优秀传人李洁领衔主演,李洁曾拜师杜近芳学习《白蛇传》,后来又演过全本《白蛇传》,她的基本功及其对人物的内心拿捏的很准,唱功抑扬顿挫,念白细腻入微。该剧组曾于2004年去法国、瑞士巡演。
昆曲也是常演《白蛇传》的主要剧种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4月,北方昆曲艺术剧院在日本横滨演出了中国昆曲《白蛇传》,首演当日一票难求。
“许仙”和“白娘子”断桥相会、“白娘子”盗草救夫的经典情节,对日本观众来说,他们并不感到陌生。但当全剧呈现在面前时,整个剧场沸腾了。丝竹声声,吴语呢哝,昆曲之美让观众如痴如醉。每一位观众脸上挂满了惊叹、写满了陶醉。而当翻筋斗等传统舞台功夫亮相时,“哇,哇”的惊叹声不断从四面八方传来。谢幕时,当观众发现扮演“白蛇”的是三位漂亮姑娘,扮演“青蛇”的也是三位漂亮姑娘时,才恍然大悟,掌声因此更热烈了、更持久了。
昆剧《白蛇传》也是上海昆剧院传统保留剧目,上海青年昆剧团曾赴香港演出昆剧《白蛇传》,有着“昆剧王子”美誉的青年演员张军饰演的“许仙”,更是让观众赞叹不已。
江苏昆剧院的第四代小旦罗晨雪,在《雷锋塔·断桥·盗草》中成功饰演了“白素贞”,在2007年全国昆曲院团展演大赛中获“十佳新秀”奖。
越剧舞台上的《白蛇传》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较有影响者是上海越剧院的袁雪芬、范瑞娟演出版和戚雅仙、毕春芳演出版。尤其是后者,1952年首演以来,六易其稿,渐趋精致,为戚雅仙、毕春芳代表剧目之一。
《断桥》中“白娘子”的唱段极为优美,哀怨中不乏一片真情。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时满眼秋,山边枫叶红似染,不堪回首忆旧游。想那时三月西湖春如绣,与许郎花前月下结鸾俦,实指望夫妻恩爱同到老,又谁知风雨折花春难留,许郎他负心恩爱薄,法海与我作对头。看断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
由著名越剧演员吴凤花饰演的“许仙”在《断桥》中的一段唱准确地刻画了“许仙”的悔恨之情。
急忙忙奔出那金山禅堂,步匆匆又来到钱塘道上,想当初遇娘子共舟湖上,两下里结同心门户共掌,曾记得花荫下相依相伴,明月夜设誓盟情深意长,又怎知一旦间惹起祸殃,悔不该暗地里瞒过妻房,又谁知那法海胡言乱讲,悔不该上金山自入魔掌,昏沉沉移步在断桥亭旁,猛然见娘子我喜在心上。又见那小青怒目圆睁,叫我何处把身藏。
在《合钵》一场中,“白素贞”和“许仙”的唱动情、感人。
白素贞:许郎啊,(唱)为妻是千年白蛇峨眉修,羡红尘远离洞府下山走。初相见风鱼同舟感情深,托终身西湖花烛结鸾铸。以为是夫唱妇随共百年,却不料孽海风波情难酬。为了你兴家立业开药铺,为了你端阳强饮雄黄酒,为了你舍身忘死盗仙草,为了你水漫金山法海斗,为了你不听青儿良言劝,为了你断桥硬把青儿留。
许 仙:娘子啊,(唱)娘子是真心真意恩德厚,我却是薄情薄意来辜负。娘子是早暮相伴不离分,我却是几次三番将你丢。娘子是昆仑盗草救我命,我却是恶言劝饮雄黄酒。娘子是为我不听青儿劝,我却是引来金钵把魂钩。许仙是不分善恶祸自招,许仙是悔不尽来恨不休。
白素贞:梦蛟,儿啊!(唱)见吾儿好比刀穿胸,忍不住泪珠如潮涌。只指望亲扶儿长大,谁能料惨别娘怀中。紧依偎温暖能几时,苦相对泪落儿面孔,儿无知泪水当乳吞,娘悲切心乱眼朦胧。倾刻间金钵将娘收,从此后有谁把儿疼。儿呀,这一件件衣衫为儿做,一针针是娘亲手缝。 娘为儿制就七年衣,可怜儿,八岁就无衣御寒冬。 儿呀儿,你因何笑对为娘看,他怎知生离死别痛。你要看趁此娘还在,再想见除非三更梦。许郎!许郎你,为人善良心忠厚,就只为缺少主见受作弄。怪你胆小两耳软,事已至此悲何用。过去是家内一切我安排,从今后你早晚寒暖要自珍重。许郎呀,梦蛟你要好抚养,免我在地下牵心胸!啊唷!啊唷!一阵阵金钵无情催,一句句话满咽喉中,恨法海佛面禽兽心,活拆母子分西东。许郎呀,叫孩儿血海深仇须牢记,待长大复仇将娘救出牢笼。
2003年11月,在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越剧《蛇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剧由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编剧,著名导演雷国华执导,宁波市艺术剧院小百花越剧团演出。
罗怀臻延续了他“思索当代人生”和“重塑现代戏曲”的风格,以一种自觉的“重述意识”,对“白蛇传”传说融进自己独特的思考,从而升华出名著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摆脱了以往“白蛇”戏在人物形象和爱情观上的局限性,再度开发了艺术空间,他以白蛇作为一位异类的视角切入,来审视人类虚假、自私、丑恶、欺骗的本性,表现白蛇为爱情所伤的深刻反思,铺陈了白蛇由蛇向往人,由蛇蜕变人,最后升华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痛苦历程。从而演绎出一个新的时代主题。
“回归故事原型,回归越剧本体,回归生命热情”,《蛇恋》把古典情韵、现代气息和青春活力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美丽传奇在当代越剧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神采和魅力。尹派女小生杨魏文担纲主演“许仙”,傅派花旦金梦超、吕派花旦徐晓飞分饰“白蛇”、“青蛇”,构成令人耳目一新的青春阵容。整台演出既激情扬溢,又内敛含蓄。
婺剧又称金华戏,是浙江省主要戏曲戏种之一,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在表演上呈现古朴、粗犷、多特技的鲜明特点。业界普遍认为,婺剧“比京剧通俗,比越剧热闹”。
浙江婺剧团于1985年改编上演的《白蛇前传》和《白蛇后传》更是别开生面,耳目一新。
《白蛇前传》取材民间传说。修炼千年的白蛇,不甘仙界寂寞,思凡下山。偕青蛇同至杭州,与许仙在西湖邂逅,互生爱慕,遂结百年之好。金山寺法海从中作梗,屡屡进行破坏,只缘许仙多疑情浅,致有端阳惊变、昆仑盗草、水漫金山、断桥相遇之挫折。终因白蛇对许仙爱情之一片纯真赤诚,许仙才尽释前嫌,夫妻重归和好。
《白蛇后传》是传统剧《白蛇传》的延续。它描写的是:善良多情的白素贞屡遭法海迫害,最终被镇在雷峰塔下,许仙被逼金山寺出家,未满周岁的梦蛟也被残酷地抛入西湖。小青为救姐姐出塔,报仇雪恨,重入仙山苦炼十八年,在师父桃花圣母和师兄清风的帮助下,历尽磨难,终战胜法海,救出白素贞。然而,为使白素贞、许仙、许梦蛟合家团圆,小青献出了自己千年修炼的道行。
婺剧《断桥》是全国各剧种里最好的《断桥》,被周恩来喻为“天下第一桥”。1997年香港举办国际艺术节,邀请浙江婺剧团演出《断桥》,让香港观众大饱眼福。文戏武唱是该剧的重要特色,有“唱死白蛇,做死小青,跌死许仙”一说,几乎是一句一个造型,非常美丽。
2008年元月3日至13日,浙江婺剧《白蛇传》在台湾的台北、南投、板桥、台南四地演出进行五场巡演,新版婺剧《白蛇传》在婺剧传统特色基础上,大胆吸收舞蹈、民歌、声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在剧中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需要上洋溢出青春活力,被称为青春版《白蛇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版婺剧《白蛇传》以写爱情为主,而传统戏曲《白蛇传》是以反封建为主。
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的绍兴、宁波、杭州等地区及上海一带。
著名绍剧演员钱慧韵以(女)老生的唱念反串小生,以一种新的表演形态在《白蛇传》中饰“许仙”,钱慧韵的嗓音宽厚纯净,咬字清晰,唱腔起伏自如,跌宕有致,成为她艺术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沪剧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兴于上海,故名沪剧。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尽管《白蛇传》不是沪剧的传统保留剧目,但沪剧《白蛇传》还是有其自己的特色。
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杨梅,在《白蛇传·游湖》中,分别饰“白素贞”和“小青青”。
白素贞:离峨眉,下九重,云行万里快如风,不觉已到西湖畔,美丽湖山似画中。苏堤六桥迎春晓,夹岸桃花映面红,平湖秋月水如镜,击破静波飘梧桐。古院栏杆添九曲,夏夜阵阵送荷风,遥望断桥桥不断,冬遣残雪雪已融。三潭玲珑鼎足立,九月倒映入湖中,山麓连绵环湖抱,插入云端南北峰。柳浪闻莺声声语,清脆委婉入太空,花港留得一泓水,闪烁金鳞鱼儿动。南屏影海日西斜,桥畔泊舟听晚钟,移步易影收不尽,果然是天上人间大不同。不但天然景色眩人目,看不尽人间繁花锦,山阴道上烧香客,扶老携幼踏青人,姑娘围坐斗百草,孩童奔驰放风筝,男男女女成双对,春色瞭乱动人心,回想在峨眉修炼时,洞府高寒冷似冰,白云深渡飘渺间,闲来散步荒松岭,度日如年颂经课,盘膝闷对纱窗棂。
小青青:如今姐妹到人间,月月花红年年春,愿姐姐配位多情的如意郎,百年好合结同心,不枉你我下峨眉,来到人间走一程。
白素贞:那旁少年持伞来,举止端庄又斯文,衣衫清雅又俭朴,一付俊美的好人品,千百载微漪不泛心,却为何波澜起伏不平静,真好像洛阳道上遇潘安。
相对其它剧种的同一场戏来说,沪剧《白蛇传》中的这一场段唱要长的多,将西湖的美景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一番,为“白素贞”这个人物的个性塑造做了很好的铺垫。
锡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发源于江苏无锡,迄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省北部和安徽省东南部。
《白蛇传》是锡剧舞台上常演的剧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无锡县锡剧团创作排演了《青蛇传),在苏南、上海演出颇受欢迎。
其情节为:白素贞被镇于塔下,许仙也被强拉至金山寺为僧,小青将白蛇子梦蛟托付老艄翁,自己上昆仑山修炼。十六年后,小青下山报仇,但梦蛟为法海所惑,用法海的毒扇差点致小青于死命,小青再回昆仑山炼驱邪神珠,但她为吐珠毁塔,自己将恢复蛇形永难成人,小青甘愿牺牲自己,和血吐珠,毁塔故白,使他们全家团聚,自己则悄然离去,重变蛇形。值得注意的是,该剧中许仙的性格较为复杂,是一位忍辱负重的老人,颇令人同情。
2003年11月,在第四届江苏省戏剧节上,无锡市锡剧院演出了大型锡剧音乐剧《青蛇》,该剧由江苏剧作家刘鹏春编剧,著名导演石玉昆执导。
该剧脱离了以往白蛇传的套路,以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年间,各地迷信盛行,一时人妖难分。一个雷鸣电闪之夜,在峨眉山修炼百载的青蛇和千年白蛇,化作靓丽女子徜徉人间,畅游江南,巧遇书生许仙,白蛇与之喜结良缘,为人间真情,与冷峻无情却以替天行道为己任的法海和尚及不乏江湖骗术的道士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抗争。
《青蛇》这出戏当然以青蛇为主角,全剧着力刻画了青蛇小青与许仙、法海两人若明若暗的情愫,演绎了一出爱意缠绵、哀婉百转的人间悲喜剧。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本世纪的40年代末苏滩正式成为苏剧,开始在舞台上演唱,由坐唱的曲艺形式发展为完整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查阅有关资料,《白蛇传》也是苏剧的传统剧目之一。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上海人民淮剧团成立于1953年,《白蛇传》是该团的保留剧目,由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主演。淮剧《白蛇传》的唱段也很有特色,口语化,非常传神,如“许仙”的一段唱:
自从到了金山后,那法海将我困山头,早起就诵楞严咒,三跪九磕把佛求。清规严厉罪难受,暮鼓晨钟惹人愁。小和尚他将我来看守,我只得不到苏州到杭州。
上世纪80年代初,淮剧《白蛇传》就灌制过唱片,据有关报道记载,当时在苏北乡镇有电唱机的人家几乎人手一张,可见影响之大。后来,上海音像出版社也发行过淮剧《白蛇传》的VCD。
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南部、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扬剧的单折戏《上金山》、《放许仙》、《断桥会》,在全国有着很大影响。
扬剧《上金山》故事来源于《白蛇传》,原为扬剧清曲,许多扬剧演员均有演出,其中以华素琴最为出色,为“华派”代表作品之一。故事说的是,许仙至金山寺烧香还愿未归,白娘子盼夫心切,坐卧不安,派小青前去打探,始知许仙被法海强行扣留,欲上山与法海理论,又因身孕多有不便,在小青的鼓动下,不顾临盆在即,率小青与虾兵蟹将直奔金山。
《上金山》是一出文武并重的折子戏,采用了“满江红”、“刮地风”等大量的扬剧套曲,旋律优美,清新流畅,全剧舞蹈性极强,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神话色彩。其中以“小青借水调兵”、“白娘子抛簪变舟”等最具特色。同时《上金山》既可以组合在《白蛇传》中演出,又可以与《放许仙》、《断桥会》组合成一台中型剧目演出,彼此又相会独自成立。
1959年,吴白匋对《上金山》再次整理加工,同年晋京献演,周恩来等观看演出。五十年代初,另一版本的《上金山》曾被拍摄成扬剧舞台艺术片,由著名扬剧演员顾玉君、房竹君主演。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省扬州市扬剧团曾排演过全本《白蛇传》,由葛瑞莲、王瑞茹、蒋玲等主演。扬子音像出版社曾出版发行该剧的VCD。
淮海戏是江苏连云港、宿迁一带的地方剧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省淮海剧团曾演出全本《白蛇传》,由苗爱华饰“白素贞”。
黄梅戏是流传甚广、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个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都有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白蛇传》理所当然的成为该剧的常演的一个重要剧目。
安徽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黄梅戏《白蛇传》双碟装(VCD),由黄樱林、魏明霞、李娜主演。
以下两段唱词借景抒情,娓娓道来,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时满眼秋,山边枫叶红似染,不堪回首忆旧游。好花偏逢无情雨,法海与我作对头,我为你金山寻访人不见,不由我又是心酸又是愁。
想起前情怒冲霄!我宛如燕子衔泥空作巢,我要你僧道莫亲近,你偏偏听信法海上圈套,我问你素珍何处错待你,你竞将夫妻恩情一旦抛,不料你会心肠狠,全不念那夫妻恩爱情。想当初风雨同舟情相投,钱王祠畔两成婚,保和店堂药铺开,成家立业费尽心。端阳惊现病情重,为采仙草到昆仑,休提那千山万水跋涉苦,为妻险些丧残生。一番恩情全不念为妻之言你不听,私上金山把香烧,法海的离间之言当了真。一去金山无踪影,左等右盼急煞人,无奈何同带青儿金山上,为了你庙前动刀兵,那法海满怀毒心肠,暗害为妻伤不轻,金山索夫夫不见,欲待回家无处奔。我以为今生不再见薄幸,却不料冤案狭路在断桥亭,休怪青儿怒气冲,你有何面目再见人。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徽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不仅京剧在它的基础演变形成,而且中国南北的四十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历史渊源关系,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建于1956年的安徽省徽剧团,整理排演了《白蛇传》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2008年7月,安徽省徽剧院在香港演出了优秀传统剧目《白蛇传》,深受香港观众的欢迎。
赣剧是江西的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由江西省赣剧院排演的《白蛇传》已经走出国门到新加坡演出。
有赣剧第一名旦之誉的潘凤霞,其代表作中就有《白蛇传》。潘凤霞的戏路宽,唱腔圆润甜脆,喷口有力,善于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由她塑造“白娘子”生动传神,十分到位。
2003年春节期间,江西省赣剧院在送戏下乡时,为农民兄弟上演了全本《白蛇传》。
2007年3月,江西省赣剧院送戏进大学校园,为南昌大学的学生演出了全本《白蛇传》。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以流行地区的不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该剧种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江西省宁都县采茶剧团,曾排演过许多传统剧目,他们经过整理加工,移植上演了《白蛇传》等剧目,促使该剧种表演程式逐渐丰富,行当日臻完善。
东河戏是江西赣南一带流行的一个地方剧种,是江西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资料表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赣州东河戏得以迅速发展,挖掘整理了包括《白蛇传》在内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
湘剧是湖南的主要地方剧种。曾任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农,其代表作就有《白蛇传》。湖南省衡阳市湘剧团曾于1978年排演过《断桥》。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省湘潭市花鼓戏剧团演出全本《白蛇传》。2008年秋季,湖南省艺术学院结合教学,演出青春版花鼓戏《白蛇传》,该院是湖南戏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为剧团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承传、普及湖南地方戏曲文化发挥应有的责任。
祁剧,也叫祁阳戏,起源于明代,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湖南地方戏剧种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文化部门对祁剧的传统保留剧目进行了发掘整理,《白蛇传》便是其中之一。湖南省永州市的祁剧《白蛇传》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是闽南诸剧种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地方戏曲剧种,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很大影响。
在《文艺研究》(2004年增刊)中,在《福建地方戏曲在马来西亚》(作者为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康海玲)一文中,记载了早在道光年间(1834年至1844年),福建省的高甲戏金福兴班,曾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演出,演出剧目有《白蛇传》等传统剧目,演出深受当地华侨的欢迎。这可能是《白蛇传》出国演出的最早记载了。
福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在上世纪初就排演了《白蛇传》。
福建永春县高甲剧团始建于1953年,自成立以来,几代艺人创作了包括《白蛇传》在内的经典剧目,历演不衰,在闽南侨乡一带蜚声远播。
福建省安溪县高甲戏剧团,也曾移植排演了《白蛇传》、《青蛇传》。
莆仙戏是福建省的地方剧种之一,《白蛇传》是该剧种经典保留剧目。莆田市莆仙戏黎明剧团曾演出全本《白蛇传》。
芗剧,顾名思义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足迹遍及龙溪、晋江、厦门、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区,芗剧是福建主要地方剧种中较为年青的一个。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率先废除了幕表制,编演了包括《白蛇传》在内的一批传统剧目,确定了芗剧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地位。
粤剧是广东一带的主要剧种,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揉唱、做、念、打,以及配乐、服饰、形体为一体的表演艺术。
《白蛇传》是广东粤剧院的保留剧目,编剧:刘汉鼐,导演:莫翠柳 梁钧强 徐光华,重排导演:区绮珊 梁钧强。由曾小敏、冼鉴棠、吴琨茹、王燕飞领衔主演。
2006年5月,广东粤剧院青年团首排粤剧《白蛇传》。
广东省佛山粤剧团演出的全本《白蛇传》,由著名粤剧演员李淑勤、冯刚毅领衔主演。
2009年2月,广东香山粤剧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了新版粤剧《白蛇传》,这是一部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舞台剧,在注重中老年戏剧迷喜好的同时,又兼顾了年轻观众的审美特点。
在舞台呈现上,新版《白蛇传》,吸收了舞蹈、武术和特技,让观众惊喜不断:如序幕的白青二蛇从天而降,在水漫金山处,白蛇还吊着钢丝边打斗边翻跟斗。在盗仙草一节,从前武打效果都采用动物的拳法,而此次参考了武术的九节鞭,将九节鞭做成白蛇附在演员身上和鹿童打,以形体蛇作为武器。所有的武打动作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既符合剧情,又有所创新。
新版《白蛇传》在剧本方面也有所创新,以田汉的剧本为基础,同时吸收了传统粤剧剧本的精华,增加了“士林祭塔白蛇得救”的情节,在以往的戏剧中,“白蛇”被困雷峰塔后,传统模式大都是“青蛇”借来宝物,将塔摧毁,救出“白蛇”,而该剧则是15年后许仙和“白蛇”的儿子许仕林中了状元,前去祭祀母亲,此举感动了天庭,观音菩萨来到人间释放了白蛇。皆大欢喜的结局,淡化了以往的抗击封建神权的枷锁主题。
广东潮剧主要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台和东南亚一带,形成于明代中期,在长期地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白蛇传》是潮剧传统保留剧目之一,由黄芝香、肖岳潮、方壮华等主演。
广东普宁潮剧团整理演出的《白蛇传》改编于田汉的版本,分游湖、联婚、惊变、盗草、释疑、水斗、断桥、合钵、尾声等几场戏。
剧中有些唱段也十分精彩,可能与剧种有关,唱词写得绘声绘色。
白娘子:你你你这冤家薄悻,忍心弃我受尽凄怆。端阳过后夫妻归和好,你又随法海入禅房。平日恩情且不说,怎不念着腹中小儿郎。可怜我与秃驴交战,杀得筋疲力尽险致遭殃。嗳冤家哙,你手摸胸膛想一想,有何面目来见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