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梅庵琴派)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数:1049

古琴亦称为“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历史渊源最为久远且传承持续未断的一种弹拨乐器。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无为静远等思想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存见于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结集就有百余种,琴曲达三千多首,尚有大量的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等文献存世,遗存之丰为中国乐器文献之最。

古琴梅庵琴派是近现代极有影响的古琴流派之一,源于清代中晚期的山东,形成于1917年以后的南京,开创者为山东诸城王宾鲁(字燕卿)。后流传到南通、镇江、上海、浙江、合肥、福建、台湾及香港等地。

王家,为庞大家族,世代都有善琴传人。梅庵琴派,则为祖师王燕卿授琴于中央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梅庵”故址而得名。第一代传人徐立孙、邵大苏整理、订述了先师残稿《龙吟馆谱》,易名为《梅庵琴谱》,并于1931年《梅庵琴谱》付梓印行,自此奠定了梅庵琴派在近代琴学界的地位。该琴谱不仅是琴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且对琴学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自问世以来,先后被海内外多次重印、影印、翻印,不同版本达七、八种之多。 

该琴派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一是在演奏上重视技巧和节奏,强调音乐的旋律之美,特别是首创琴谱点拍、标明节奏的做法,开创了点拍之先河,它能便于习琴者快速掌握乐曲节奏,使得该琴谱得以广泛流传。二是强调指法处理上要服从琴曲的内容要求,同一指法在不同的乐曲中用法完全不同,关键在于深入领会,融会贯通。三是注意吸取了有着极强感染力的民间音乐素材,并有多首琴曲为历代琴谱所未见。如琴人必学的《关山月》一曲仅见于此谱,《秋夜长》、《玉楼春晓》、《长门怨》、《平沙落雁》等也备受称道。

1986年梅庵派古琴艺术第二代传人刘景韶在镇江成立了“梦溪琴社”,他师从徐立孙学习古琴,尽得《梅庵琴谱》所刊十四曲,对外传授的梅庵派古琴曲目,既保留了琴谱的精髓,又吸收了广陵派等江南流派的特长,这使镇江成为了全国古琴艺术的重要传承基地。

古琴艺术具有广泛的音乐史、美学史和社会文化史影响,古琴独特的记谱方式保留了千余年的古代音响记音资料。在琴学理念上倡导和崇尚开放性思维,尊重传统而又不为之所局限,技法上重视技巧,强调节奏,琴曲吸收了民间音乐的风格,有极强的感染力。琴谱标明节奏,风格流畅如歌,灵活多变,于雄健质朴中寓意了种种的柔美情趣,其演奏注重内涵,具有浓郁的书卷气,在全国各个琴派中独树一帜。

2003年以来,镇江先后举办了纪念刘景韶百年诞辰古琴音乐会、纪念梦溪琴社成立二十周年古琴音乐会,并主办了全国性的“古琴名家音乐会”,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品牌活动“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等。2007年,“刘景韶旧居”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2008年,“刘景韶古琴曲集”CD光盘正式出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