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

发布时间:2021-08-13 浏览数:661

       扬剧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而发展起来。扬剧原名“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传于镇江、扬州、南京、上海、苏北及安徽部分地区。

       镇江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广,有“银码头”之称。镇江属北方语系的“江淮”语言,故扬剧在这里能够形成。20世纪初,镇江“花鼓”艺人首先将用丝弦伴奏的花鼓戏搬上舞台公演,并吸收“清曲”的演唱剧目和曲调,初步形成扬剧“小开口”雏形。20年代“小开口”和“大开口”均进入上海等大城市,称为“维扬文戏”。到30年代,香火、花鼓、清曲合流,诞生了后来的扬剧。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有公认的金派、高派和华派等三个流派,镇江是扬剧“金派”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金派”创始人金运贵(1907—1970年),幼年学艺,1925年在上海登台演出,成为扬剧第一代女演员。到了1952年她来到了镇江金星扬剧团(即镇江扬剧团),并基本上用自然噪音演唱,由于她对用声、用气、吐字有独特见解,使得有别于扬剧传统唱腔的“金派唱腔艺术”脱颖而出。

       金派唱腔在原曲调格式中独创性地运用了堆字的延长方法,尤重小腔运用,使之委婉动听。金派的念白将中州韵、湖广音和普通话融于其中,以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诉为特色,其风格被称为“金调”或“自由调”。

       由于在演唱上运用自然噪音,曲调平稳,音色圆润,并善用堆字、增加休止、声断气不断等演唱技巧,唱腔时断时连,潇洒自如。因此金运贵享有了“活方卿”和“扬剧梅兰芳”等美誉。

       20086月,扬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